人这一辈子,总得经历几次“羞羞”的时刻。比如去做肠镜检查,脱光衣服躺在床上,一根长长的管子从后门探进去,听起来就让人打冷颤。
不少人一听“肠镜”两个字,第一反应不是“查出啥病”,而是“丢人、疼、遭罪”。
可偏偏在诊室里,总能碰上两种人:一种是“宁愿肚子疼到打滚也不做”的,另一种是“办了个体检套餐,一年一次肠镜当例行公事”的。
矛盾不?再看看网上,有人说“肠镜能救命”,也有人咬着牙说“做完肠镜后悔一星期”。最狠的是那句,“医生都劝别做肠镜”——这话一出来,吓得不少人立马搁下了预约。
那问题来了:肠镜到底该不该做?是不是像传言说的那样,能不做就不做?先别急着下结论,咱们慢慢唠。
其实说“尽量别做肠镜”这句话,有点断章取义。医生说这话的时候,一般是有前提的,比如没症状、没家族史、没风险因素,那确实不必年年查。
可如果身体已经在“敲警钟”,那就不是“做不做”的选择题,而是“做与不做,后果天差地别”的生死题。
要知道,大肠癌可不是稀罕病,国家癌症中心数据显示,大肠癌是我国第三大高发癌症,而多数人发现时,已经到了中晚期。
关键是,肠癌在早期根本没啥明显症状,甚至很多人只是偶尔拉肚子、便秘、肚子胀,就以为是吃坏了肚子,耽误了治疗。
更扎心的是,大肠癌从“息肉”发展到癌,大概需要5到10年。这段时间里,如果能做一次肠镜,发现并处理掉那些“前科犯”息肉,很多人本可以避开这场灾祸。
所以,真不是所有人都不该做肠镜,而是该做的别拖,不该做的也别瞎折腾。那到底什么人该查?哪些又真不需要?这事得看“肠道背景”。
家里有没有亲属得过大肠癌?有没有慢性肠道疾病,比如溃疡性结肠炎?有没有长期腹泻、便秘、便血、腹痛这些毛病反复发作?
年纪是不是超过了45岁?这些都是高风险信号,一旦具备其中之一,肠镜检查就不是“可选项”,而是“必选项”。
可这肠镜嘛,说到底还是个“技术活”,它对医生的操作、设备的清晰度、病人的配合度都有要求。而且确实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,比如穿孔、出血、感染,虽然发生率极低,但不能说完全没有。
所以医生才会说,“不建议人人都查”“要根据具体情况判断”,这不是为了省检,而是为了防止过度医疗。肠镜不是万能钥匙,更不是每年都得上的“年检项目”。
不过话说回来,真要做了肠镜,这“上桌前的准备”和“检查时的注意”,也讲究得很,很多人一无所知,结果白受了不少罪。
比如那个最关键的“清肠”。这一步做不好,肠镜做得再好也白搭。肠道就像一条小巷子,得先扫干净了,医生才能看得清楚,一堆残渣堵着,息肉都被盖住了,查个寂寞。
可偏偏有些人,清肠液喝一半就不喝了,嫌难喝、拉得难受,结果一查啥也看不见,还得重来。胃口受罪、肚子受罪、钱包也受罪。
还有人检查当天穿得严严实实,一层秋裤一层棉裤,医生要检查,脱起来比打仗还费劲。其实做肠镜前,身上越轻便越好,检查时也更舒服。
再有,做肠镜前一天,别再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、红薯、玉米、韭菜这些“肠道堵塞王”,吃进去的纤维太多,清肠液都冲不干净。
检查当天,最好有家人陪同,不为别的,就怕身上打了镇静药,检查完有点迷糊,一个人回家不安全。尤其是年纪大的,查完直接回家做饭、开车、上楼梯,万一摔了可不是小事。
检查前要告诉医生有没有慢性病,比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心脏病,这些病可能影响用药方案。医生得评估一下,能不能打镇静针,需不需要调整用药。
有些人肠道特别敏感,一进镜子就痛得大叫。其实可以提前和医生讲,现在不少医院提供镇静肠镜,虽然贵点,但检查过程舒服不少。
不过说句实话,镇静肠镜不是人人都能做,有基础病或者对药物过敏的,就要慎重选择。这时候医生的判断就很关键,听医生的建议,别自作主张。
一些人检查完就问:“查完是不是百分百没问题?”这个问题得说清楚:肠镜检查再先进,也有盲区,比如肠道拐弯处、太小的息肉,可能会漏掉。
但这种几率很低,尤其是设备新、医生经验足的地方,准确率能达到九成以上。所以并不是“做了就万事大吉”,而是“做了比没做强太多”。
有人说:“查完一次,是不是十年不用查了?”这得看检查结果。如果没发现息肉,也没有高风险因素,那十年查一次确实足够。
但如果查出了息肉,哪怕是良性的,也得根据医生建议每三到五年复查一次。息肉这玩意儿,今天摘了,明天可能又长,得盯着点。
还有人问:“查的时候会不会弄坏肠子?”这个担心可以理解。肠道确实娇气,但只要医生操作规范,肠镜引起穿孔、出血的几率低于千分之一。
相比之下,错过了早期癌症的发现,代价可大得多。再说说那些迷信保健品、偏方的人。觉得“喝点草药”就能“通肠清毒”,不做肠镜也能查出肠癌。
这种想法,把命交给运气,实在不靠谱。目前肠镜仍是发现肠癌和息肉最直接、最有效的方法,没有之一。
当然,肠镜检查确实不舒适,这点没人否认。但它的价值不在“过程”,而在“结果”。能早点发现问题,早处理,换来的是安心。有时候,选择一次短暂的“难受”,是为了避免未来更大的痛苦。
肠道问题,不看脸色,不听呼吸,藏得深、动得快,一旦出事就是“隐雷炸锅”。而肠镜,就是提前拆雷的办法。
所以,那些说“医生都不做肠镜”的传言,听听就好。真正懂医学的医生,自己有风险因素的,照样会去查。
说到底,肠镜不是魔鬼,也不是保险,而是一种“看得见的预防”。不是人人都要做,但对该做的人来说,能救命。
肠道不像嗓子红了、牙疼了能立马感知,它安安静静地藏在肚子里,直到出事才发声。而肠镜,就是打破沉默的那双眼睛。说完这些,肠镜是不是还那么吓人了?
日子嘛,谁都想活得长久又体面,光靠“忍一忍就过去了”,不如靠“查一查才安心”。肠镜检查,不是洪水猛兽,也不是摆设,而是一种“知情权”——让人知道身体里到底有没有“未爆弹”。
该查的别拖,不该查的也别乱查,听身体的,也听医生的。反正,命是自己的,肠也是自己的,知道得多一点,活得就稳一点。
参考文献:
[1]国家癌症中心. 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[R]. 北京: 国家癌症中心, 2023.
[2]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.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专家共识[J]. 中华肿瘤杂志, 2022, 44(2): 89-98.
[3]中国消化内镜学会. 消化道内镜检查操作指南[S]. 中国医学论坛报, 2021.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,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涉及人物侵权、图片版权、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!
正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