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在孩子成长的路上,一直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?
父母到底应该扮演什么角色?
是严厉的权威者,还是贴心的朋友?
前几天,朋友小雅跟我抱怨:"我家那个初二的儿子,现在越来越难管了。我稍微严厉一点,他就说我专制;我想跟他做朋友,他又觉得我不够权威。我到底该怎么办?"
在孩子面前,我们究竟应该是严厉的权威者,还是亲密的朋友?
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,而是一门需要智慧平衡的艺术。
父母的角色认知,决定了亲子关系的质量,也影响着孩子的一生。
过度权威:孩子心中的"独裁者"
心理学家发现,过度权威的父母往往会培养出两种极端的孩子:
展开剩余82%一种是极度顺从,没有主见;另一种是极度叛逆,与父母对抗到底。
无论哪种结果,都不是我们想要的。
记得有位妈妈分享过她的故事:
"从小到大,我对儿子的要求就是绝对服从。什么时候起床、什么时候写作业、和谁交朋友,我都要管。
我以为这样能让他少走弯路,没想到上了高中后,他开始彻底叛逆,甚至离家出走。
在那一刻我才明白,这样不是在保护他,而是在控制他。"
过度的权威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思考的能力,也会让亲子关系变得非常紧张。
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"独裁者",而是一个能够引导他们成长的"领路人"。
当父母总是以"我是为你好"为理由,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时,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机会。
过度友好:失去边界的"朋友"
另一个极端是,有些父母为了和孩子搞好关系,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权威性。
他们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,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无条件满足,对孩子的错误行为也不敢纠正。
这样的"朋友式"教育,看似温暖,实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。
一位爸爸曾经这样反思:
"我一直觉得要和女儿做朋友,所以从来不对她严厉。她想要什么我都买,她犯错我也不批评。
结果现在她完全不把我当回事,在学校也不遵守纪律,老师经常投诉。
我这才意识到,没有边界的爱,其实是害了她。"
孩子的成长需要规则和边界,需要有人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,什么是错的。
如果父母完全放弃了自己的权威性,孩子就会失去安全和方向感。
既是权威,也是朋友
那么,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平衡权威与朋友的角色呢?
相信你也想到了:在原则问题上保持权威,在情感交流中做孩子的朋友。
在原则问题上,父母要有权威
什么是原则问题?
• 安全问题(不能玩火、不能随便跟陌生人走)
• 品德问题(不能撒谎、不能欺负别人)
• 学习态度问题(要认真完成作业、要尊重老师)
在这些关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问题上,父母必须坚持自己的立场,不能妥协。
但是,权威不等于专制。
有智慧的父母会这样做:
• 解释原因 :告诉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
• 给出选择 :在可能的范围内给孩子选择权
• 保持一致 :夫妻双方要保持教育的一致性
在情感交流中,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
除了原则问题,生活中还有很多可以和孩子平等交流的空间:
• 倾听孩子的想法 :不急于评判,先理解孩子的感受
• 分享自己的经历 :让孩子知道父母也曾经年轻过
• 尊重孩子的兴趣 :即使不理解,也要给予支持
4️⃣个技巧找到平衡
"温柔而坚定"的沟通方式
当孩子犯错时,不要大吼大叫,也不要视而不见。
试试这样说:
"宝贝,我理解你现在很生气,但是打人是不对的。我们来想想其他解决问题的方法,好吗?"
这样既表达了原则立场,又保持了情感连接。
"我"字开头的表达方式
不要说:"你怎么这么不听话!"
而要说:"我担心你这样做会受伤,我希望你能更小心一些。"
用"我"字开头,能够减少孩子的防御心理,更容易被接受。
给孩子选择权
在非原则问题上,尽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:
"今天的作业你想先做数学还是先做语文?"
"周末你想去公园还是去图书馆?"
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,同时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。
定期的"一对一"时间
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,和孩子进行一对一的交流。
在这个时间里,放下父母的权威,纯粹做孩子的朋友,听他们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。
这样的时光,会成为亲子关系中最珍贵的回忆。
不同年龄的侧重点不同
幼儿期(3-6岁):权威为主,温柔引导
发布于:广东省正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