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乾隆十五年,紫禁城里传出消息,皇帝病了,太医院束手无策,一个来自山东的失明秀才,竟成了挽救龙体的最后希望。
这个人叫黄元御,他的一句"无药可救",差点要了自己的命。
科举断梦,医道新生黄元御烧掉了所有的诗书,火光映红他的左眼,那只眼睛已经看不见任何东西,庸医一剂药,毁了他的科举梦。
1720年,15岁的黄元御中了秀才,祖上是明朝官员,家族有读书传统,所有人都等着他考举人,进士,入仕途。
展开剩余90%命运在五年后转了个弯。
20岁那年,黄元御眼疾复发,当地医生开了清热解毒的方子,一剂下去,左眼彻底失明,单眼残疾,科举无望。
好友刘太吉来劝他:"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。"
黄元御点头,既然命运关了一扇门,就推开另一扇窗。
他开始读《黄帝内经》,每天天不亮就起来,摸索着翻书页,右眼要承担双眼的工作,经常读到深夜,眼睛酸痛流泪。
《伤寒论》更难懂,张仲景的条文简练,每个字都有深意,黄元御一条条背诵,一方方试验。
十年苦修。
山东人开始传说,昌邑出了个神医,疑难杂症到他手里,三剂见效。
时人称"南臧北黄",臧枚吉在南方,黄元御在北方,两人医术齐名。
乾隆十五年春天,一个太监找到黄元御。
"皇上有病,太医治不好。"
太监是山东人,知道黄元御的名声。
"我只是乡野医生。"黄元御摇头。
"命令,不是请求。"太监的话很直接。
黄元御收拾药箱,进京的路上,他心里清楚,这一去,生死难料。
龙榻试医,凤脉惊变乾隆躲在帘子后面,龙榻上躺着一个宫女,她按照吩咐,装病装得很像,脸色苍白,气息微弱。
"诊脉吧。"太监示意黄元御上前。
黄元御跪在榻边,宫女伸出右手腕,他的手指搭上去。
脉象很奇怪,细数脉跳,频率正常,脉位正常,脉力也正常,这不像病脉。
黄元御皱眉,再仔细诊,脉象偏细,偏滑,这是女子的脉,他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,抬头看帘子的方向。
"禀告皇上,龙体是凤脉,臣无药可救。"
帘子后面传来笑声,乾隆掀开帘子走出来,40岁出头,精神很好,不像生病的样子。
"你怎么知道朕在后面?"
黄元御磕头:"脉象不骗人,龙体岂能是凤脉。"
"好!"乾隆拍手,"妙悟岐黄!赏!重赏!"
当天,乾隆赐了匾额,四个字:妙悟岐黄。
"现在给朕真正诊脉。"乾隆坐下,伸出手腕。
黄元御再次诊脉,这次的脉象让他吃惊,脉弦数,带有滑意,舌苔厚腻,面色略黄。
"皇上的病,七分药毒,三分真病。"
太医们哗然。
"大胆!"有人喝斥,"皇上服的都是上等药材,怎会有毒?"
黄元御不慌:"良药过量亦是毒,皇上长期服用温补之药,导致内热壅盛,痰湿内生。"
乾隆摆手制止太医们的争论。
"继续说。"
"皇上的病根在脾胃,脾胃为中气之本,中气不足,升降失常,单纯进补,只会加重负担。"
乾隆点头,他确实长期服用人参、鹿茸等补药,最近食欲不振,睡眠不佳,正是黄元御说的症状。
"你有何良策?"
"先清药毒,再调脾胃,用药宜轻不宜重,宜少不宜多。"
太医院的御医们面面相觑,这套理论跟他们的认知完全相反。
药毒祛病,御医之争黄元御开的第一张方子,让所有人都傻了眼,陈皮三钱,茯苓三钱,半夏二钱,甘草一钱,就这四味药。
"这是什么方子?"太医院院使看了摇头,"治皇上的病,用这些草药?"
黄元御平静地说:"二陈汤加减,专治痰湿内阻。"
"荒谬!皇上龙体贵重,岂能用如此平常之药?"
"药无贵贱,对症即良。"
争论持续了一个时辰,乾隆最终决定试试,三剂药后,乾隆的食欲明显好转,睡眠也改善了。
太医们不服气。
"侥幸而已,皇上的病岂是如此简单?"
黄元御没有争辩,他知道,效果会说话。
第二张方子,他加了白术和山药,调理脾胃,健运中焦。
又是三剂,乾隆的面色开始红润。
第三张方子,黄元御减去了清热的药,加了补气的党参。
"现在可以适当进补了。"他向乾隆解释,"药毒已清,脾胃渐复,补而不滞。"
一个月后,乾隆完全康复。
太医院的御医们集体沉默。
乾隆南巡时,特意带上黄元御,一路上,黄元御为沿途百姓看病,他的药箱里装的都是常见药材。
"你为何不用贵药?"乾隆问。
"医者当如老农伺苗。"黄元御回答,"苗需要什么,就给什么,不需要的,给再多也无用。"
这句话被记录在《四圣心源》的手稿批注里。
南巡结束后,乾隆想留黄元御在宫中任职,黄元御婉拒了。
"为什么?"乾隆不解。
"臣志在济世,不在富贵,宫中病人有限,民间疾苦无穷。"
太医院的御医们松了口气,这个山东人终于要走了。
归隐著书,仁道永存黄元御回到山东后,开始写书。
《素问悬解》、《伤寒悬解》、《金匮悬解》,他要把自己的医学理念留给后人。
最重要的是《四圣心源》,这本书阐述了他的核心理论:脾胃为中气之本,升降为气机之要。
书中写道:"土为万物之母,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,中气不足,百病丛生。"
昌邑县来了很多求医的人,黄元御一视同仁,不分贵贱。
有一次,一个倭疮患者找到他,这种病当时很难治,传染性强,很多医生不敢接诊。
黄元御仔细诊断,开了方子,一个月后,病人痊愈。
"先生真是神医!"病人要送银两答谢。
黄元御摆手:"医者本分,何须报答。"
他把乾隆御赐的药箱垫在药柜下面,有人不解。
"御赐之物,如此珍贵,为何不供奉起来?"
"药箱的作用就是装药,装在柜子里,还是垫在柜子下,都是在为医道服务。"
1758年,黄元御病逝,享年53岁。
乾隆听到消息,亲自写了挽联:"仁道药济"。
黄元御的医术传播很广,弟子遍布大江南北,《四圣心源》被翻译成日文、朝鲜文,在东亚地区影响深远。
后世医家尊称他为"医门大宗"。
清代医学史上,黄元御是个特殊的存在,他不是世医世家出身,没有显赫的师承,单凭自学成才。更难得的是,他敢于挑战权威,坚持自己的医学理念。
在那个崇尚温补的时代,他提出"扶阳抑阴"的理论,在追求名贵药材的风气中,他坚持"药无贵贱,对症即良"。
黄元御的医案中,"一针救两命"、"淋雨透疹"等故事至今还在民间流传,这些记录证明了一个道理:真正的医者,心中装的不是功名利禄,而是苍生疾苦。
乾隆与黄元御的这段君臣际遇,成为中医史上的一段佳话,一个是九五之尊,一个是失明秀才,身份悬殊,却因医道结缘。
历史有时候就是这样奇妙,命运关上一扇门的时候,也会为有心人开启另一扇窗。黄元御失去了科举的机会,却在医道上成就了一番事业。
这或许就是"不为良相,便为良医"的最好注解。
发布于:山东省正规股票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